1.1 项目背景
1.1.1 项目简介
本项目以生态环境保护和优化为前提,以林海、群山、碧水为主体,以区位环境为优势,以历史人文景观和关东风情为特色,建设集旅游观光、生态度假、运动休闲、健身康复、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具有国际水准的多功能综合性的生态旅游示范区,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旅游特色小镇。
1.1.2 市场前景
(1)特色小镇市场分析
“特色小镇”不同于传统的乡镇,而是聚焦新兴产业,比如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金融等。特色小镇和行政单位上的“镇”有本质的区别,“特色小镇”是以产业发展为基础,集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等于一体的综合平台。2016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特色小城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争取培育1000个特色小镇。2016年10月,第一批特色小镇名单公布,共有127个中国特色小镇名单。其中绝大部分(51%)是以旅游行业为导向发展。如果考虑到民族聚居和历史文化本身也是旅游行业的大ip的话,特色小镇中以旅游行业为导向的比例就更大了。第二批特色小镇名单现在筛选中,这次筛选工作比第一次更加严格。防止出现以房地产为单一产业,以“特色小镇”为噱头圈地开发的情况。
中国现在规模级以上主题公园年接待游客数量超过300万人次,巨大的游客数量保证了主题公园良好的现金回报。一个大型主题公园的主要客源市场(1小时汽车车程内)至少需要覆盖200万以上的人口区域,次级客源市场(3小时汽车距离内)也需要200万人口以上。在我国,一线城市之外,人口在500万以上的大城市超过80个,因此主题公园今后发展潜力巨大。
(2)生态旅游市场分析
生态旅游兴起于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开始传入我国,我国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生态旅游业发展十分迅速。
生态旅游是通过减轻环境压力来平衡经济利益,通过保持旅游区景观资源和文化的完整性来实现代际间的利益共享和公平,是实现旅游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良好途径,全球绿色浪潮的兴起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正确的道路。生态旅游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它实际上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和形式之一。
发改委和旅游局印发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指出,到2020年,一批重点生态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基本建成,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生态旅游社区参与更加广泛,带动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环境友好型、非资源消耗型的生态旅游理念逐步形成,培育一批生态旅游重点品牌,初步形成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基本格局,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国家。
到2025年,以生态旅游协作区、目的地、线路和风景道为主体的总体布局基本确立,区域合作机制更加健全、合作模式日益成熟,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产品开发、公共服务、环境教育、社区参与、营销推广、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健全,生态旅游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作用全面发挥,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成为世界生态旅游强国。
我国的生态旅游主要是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生态旅游也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但由于不健全的生态旅游相关法律法规和落后的管理体制以及盲目过度开发而造成生态旅游区资源环境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的。有些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在缺乏深入调研和全面科学论证的情况下,便急功近利地进行探索式、租放式的开发,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珍贵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人们的心理和生活方式的变迁,消费者对旅游需求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们希望通过舒适安逸的田园生活来放松心情、舒缓神经,寻求新鲜感,乡村度假、休闲体验类生态旅游活动被广泛接受,建设生态旅游开发项目正契合当今旅游发展方向,市场前景广阔。
本项目位于长春市,吉林省是国家生态省,长春以生态名城著名,依托优质的历史文化人文资源,打造文化生态名城具有一定基础。同时,顺应市场发展趋势,生态旅游深受很多游客的喜爱,整合吉林省旅游资源,突显生态旅游中长春都市旅游的特点,借助吉林省冰雪旅游的特色,通过历史人文与自然资源环境融合,配合夏季和冬季的强烈对比,带动长春四季旅游兴旺发展。
1.1.3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1)政策条件
2018年9月,国家发改委颁布了《关于建立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机制的通知(发改办规划〔2018〕1041号)》。《规划》中指出以引导特色产业发展为核心,以严格遵循发展规律、严控房地产化倾向、严防政府债务风险为底线,以建立规范纠偏机制、典型引路机制、服务支撑机制为重点,加快建立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机制,释放城乡融合发展和内需增长新空间,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改委和旅游局印发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指出,到2020年,一批重点生态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基本建成,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生态旅游社区参与更加广泛,带动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环境友好型、非资源消耗型的生态旅游理念逐步形成,培育一批生态旅游重点品牌,初步形成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基本格局,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国家。到2025年,以生态旅游协作区、目的地、线路和风景道为主体的总体布局基本确立,区域合作机制更加健全、合作模式日益成熟,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产品开发、公共服务、环境教育、社区参与、营销推广、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健全,生态旅游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作用全面发挥,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成为世界生态旅游强国。
(2)资源优势
长春市土地资源丰富。土质主要是黑土、草甸土、黑钙土等,土质肥沃,一般黑土层厚达0.6米~1.0米。全市有林地26.5万公顷,森林组成以东亚阔叶林成分为主。野生植物资源群落中,有森林植物、草甸植物、草原植物等,具有经济价值的野生植物300余种。可供药用的有五味子、大活、党参、苍术等150多种;可做工副业原料的有胡枝子、芦苇、蒙古栎等50多种;可供食用的有蕨菜、黄花菜、山楂、山葡萄等30多种;可做饲料的有碱草、草木樨、小叶樟等50多种。野生动物资源有豹猫、红狐、鸿雁、林蛙、中华鳖、虎斑纹蛇、背角无齿蚌等5类34种。长春市的矿产资源,除已探明的煤、油质岩矿、水泥石灰岩矿、水泥粘土矿、珍珠岩砂、膨润土、萤石、铸型用砂矿、铜、银、铁以外,石油、天然气也有一定储量。
(3)产业优势
旅游业,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国信南山温泉旅游度假区、庙香山旅游度假区、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关东文化旅游度假区等一批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有序推进。冰雪和避暑产品开发成效显著,成功举办“2016中国避暑旅游产业峰会”,长春市与贵阳、昆明市被评为“最佳避暑旅游城市”。
(4)区位优势
长春市位于北纬43°05′~45°15′、东经124°18′~127°05′,居北半球中纬度北温带,地处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中部、京哈与珲乌2条交通线交会处,是吉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春市面积20593.5平方公里,西北与松原市毗邻,西南和四平市相连,东南与吉林市相依,东北同黑龙江省接壤,主城区位于松辽平原腹地的伊通河台地之上。
1.2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项目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根据项目区域总体规划,区分生态保护区、生态协调区、生态建设区,分别规划建设内容。建成年接待游客150万人次规模,生态建设符合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标准,总体建设符合国家特色小镇示范项目建设标准。
1.3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8000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656000万元。
1.4 财务分析及社会评价
1.4.1 主要财务指标
项目达产后,年销售收入441000万元,利润145500万元,投资回收期7.5年(税后,含建设期2年),投资利润率18.2%。
1.4.2 社会评价
项目建成后,实现长春市旅游产业多样化发展,带动城乡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当地群众收入,通过不断的发展,带动整个产业链发展,扩大内需促进财政增收,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
1.5 合作方式
拟采用ppp模式开发建设,具体运作方式综合采用bot boo tot。其他方式可面议
1.6 需外方投资方式
资金、设备、技术
1.7 项目建设地点
长春市
1.8 项目进展情况
已编制项目合作计划书
2、合作方简介
2.1 基本情况
名称:长春市商务局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西安大路1788号
2.2概况
长春是吉林省省会、副省级城市、ⅰ型大城市、东北亚经济圈中心城市,是国务院定位的中国东北地区中心城市之一、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综合交通枢纽。
长春有着深厚的近代城市底蕴,是新中国最早的汽车工业基地和电影制作基地,有“东方底特律”之称,同时还是新中国轨道客车、光电技术、应用化学、生物制品等工业发展的摇篮,诞生了著名的中国一汽、长春电影制片厂、长春客车厂、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和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等。
曾作为“伪满洲国”首都的长春,是近代东北亚政治军事冲突完整历程的集中见证地,具有众多历史古迹。
长春居于中国东北地区中部,地处京哈线与珲乌线交会处,西北与松原市毗邻,西南和四平市相连,东南与吉林市相依,东北同黑龙江省接。2016年,全市辖3县(市)7区,总面积20604平方公里(市区面积7557平方公里,中心建成区面积506.33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为779.3万人,市区人口450.9万人。2016年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国家级新区长春新区。
长春,被誉为“北国春城”,绿化度居于亚洲大城市之冠,位列中国四大园林城市;连续九次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全国首批城市设计试点城市”;位列《2015中国自然指数》中国十大科研城市第六位。
文章来源:吉林省人民政府
欢迎拨打一对一免费咨询电话:
13816360548
您也可以咨询我们的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