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份“中国特色小镇死亡名单”在网络流传。文章称,不少特色小镇资金链断裂、商户逃离甚至沦为“空城”,至少有100个“文旅小镇”处于烂尾、倒闭状态。典型的案例是投资3.5亿的陕西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开业后人气一路下滑,不得不拆除。
其实,关于“特色小镇死亡”的话题并不新鲜。有媒体梳理,早在2017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就提出建立规范纠偏机制,并明确指出“对已公布的两批403个全国特色小城镇、96个全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等,开展定期测评和优胜劣汰”。2018年底,403个“全国特色小镇”整体更名为全国特色小城镇,419个“问题小镇”被淘汰整改。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用俗”,这也使各地拥有了打造“特色小镇”得天独厚的条件。特色小镇,关键在一个“特”字,要通过充分挖掘地域特色和当地的历史文化内涵,做到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然而当下很多地方所谓的特色小镇,都是生搬硬套、互相抄袭、同质化严重,除了名字不同,内容千篇一律。这样的特色小镇,“死亡”是迟早的事。
“特色小镇死亡”的“病因”显而易见,那么“病根”又在哪呢?我们看到,每一个特色小镇从规划、建设再到运营,都有着当地政府部门的背景;每一个特色小镇的烂尾、倒闭,都是对动辄数千万甚至上亿元财政投入的浪费。从报道中更不难发现,个别特色小镇的仓促上马,背后是地方官员盲目跟风使然,是畸形的政绩观在作祟。
因此,有关部门在淘汰整改“问题小镇”的同时,也应启动调查问责程序,针对决策失误、推进不力甚至打造“任务工程”“形象工程”的相关责任人严肃追责。唯有如此,才能倒逼各地各部门端正态度、务实重效,让特色小镇建设回到理性、健康发展轨道,让公帑不至于白白“打了水漂”。
文章来源:今晚报
欢迎拨打一对一免费咨询电话:
13816360548
您也可以咨询我们的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