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绝大多数的文旅企业来说,品牌资产的打造,是属于那些头部企业的事情,因为他们需要品牌支撑集团的全国扩展、需要品牌支撑更高的门票溢价、需要品牌支撑更好的企业故事,尤其是那些中小景区,他们普遍重视建房盖屋做项目,轻视产品活动做品牌。
但是我们今天看到,2023年整个旅游市场呈现了极致的“功利”和“性价比”的状态,消费者不但要求项目不错,还要求服务优良,还得要求品牌也得有附加值。因此,我们看到今年文旅形势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文化类型”的项目普遍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文化类型比较好的原因可以总结为:文化复兴下的全社会普遍对文化需求增加了;大多数文化项目都在国有手上,而国有景区普遍对现场管理有较好的配置,服务不会有大问题;品牌就不说了,基本上老祖宗留下来的项目都是国宝级的,自然品牌的张力和吸引力都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基于这个视角,我们团队尝试着从社会环境、品牌因素、发展模式等角度出发,分析新时代为什么文旅企业需要加大品牌资产的打造,给行业更多的从业者点滴启发。
过往文旅企业不注重品牌资产投入的原因
原因一,市场营销不太需要。在团队市场为主的时代,我们只需要设定好给渠道的价格,品宣被放到了锦上添花而不是前置条件;
原因二,客源半径不需要。80%以上的文旅项目,客源半径都小于等于所在城市的客源半径,80%以上的文旅景区自主客源半径小于500公里。因为客源半径限制了企业进行品牌宣传所需要的转化动力“我只需要让我本地及周边几个城市知道我就行,干吗要大规模的进行品牌投入?”
原因三:文旅的特性决定了不需要。旅游企业品牌,一是无法像很多科技、快消等品牌那样,随着品牌的不断投入持续形成全国性品牌的渠道扩张支撑,二是也无法持续增加品类带来品牌的扩容和边际收益,三是无法形成持续的溢价提升。故宫品牌再高,你应该是60的票价还得卖60,你没法去卖600。
原因四:不是不想是实力不允许。绝大多数的中小文旅项目,都是老板口袋有1000万做了个1500万甚至3000万的事情,资金在开始阶段处于紧张状态是常态化。应该建设的项目和建设费用都还没有做到和付清的情况下,让投资者进行品牌投入,是个艰难无比的事情。
原因五:认知不到位。相当一部分文旅投资人是从企业行业转行过来的,“花300万建一个房子容易接受,打广告拿回来几张照片、一砸报纸、一个报告无法接受”。他们认为品牌投入没啥用,或者认为不重要。
文旅企业需要加大品牌资产构建的客观环境
变化一:文旅行业品牌时代来临。今天,我们面临的信息爆炸,无论是抖音快手、还是小红书马蜂窝,又或者美团携程,我们都难以从纷杂和多元的信息中,客观地形成交易认知:太多的带有官方引导的信息,让消费者无法客观公正地做出认知判断。这个时候,其他文旅景区的品牌投入就变得无比重要,是进行信息突围的路径。
变化二:硬件差异趋同,服务和品牌成为竞争的利器。经过几十年的大企业学国外、中小企业学大企业、小企业相互学习、借鉴、模仿,硬件越来越趋同,那竞争就转向服务和品牌上,服务可以短平快立竿见影,但是品牌却需要持之以恒的长久投入。
变化三:文创产业的发展,为文旅企业的品牌投入找到了一个转化出口。文创产品的出现,改变了景区转化形式、空间约束等限制,一个可能从来没去过迪士尼的客人,也可以买线上的授权公仔、餐具等文创产品,从而让打破了旅行发生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的要求。
变化四:经营品牌越来越成为一些企业的发展公式。我们今天看到,在很多乡村振兴的场景、城市旅游的场景等,一些知名的城市地标、著名景区以有价值主张或者免费开放的形式,进行了一些品牌权使用。我们也看到一些乡村通过使用当地的知名文旅项目的品牌,统一规划了当地的文创产业,提升了文创商品的售价。下一步,我们的判断,当一些大型文旅项目越来越要求成为“公共属性”的时候,那基于品牌经营产生收益就成为重要的一个可接受的路径。
03
线上有大量的关于品牌打造的资料,这里不做过多的说明。我们只从文旅品牌打造的路径和方法,给大家聊聊我们的心得:
模式一:跟消费者一起共创文旅品牌。纯粹的广告,越来越难以构成消费者双向的感知,他们希望能在一个“可体验、可参与、可共创”的环境下,成为文旅产品的体验者,进而成为产品的主动传播者。今天身边朋友的项目调查发现,50%以上的客源都是基于熟人、朋友、家人等口碑推荐的项目,促成了其购买决策。要在宣传的过程,给消费者“留白”,让他们成为最后的品宣美好的一部分。
欢迎拨打一对一免费咨询电话:
13816360548
您也可以咨询我们的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