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小镇:老旧粮仓变身众创空间
小镇特色: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仓前镇打造众创空间的新样板。
资源保障:已建成部分用地面积约1400亩,主要利用粮仓用地以及其余旧城镇、旧厂区等低效用地进行再开发建设,曾经荒废闲置的12幢老旧粮仓已变身众创空间。
▲梦想小镇
“这里是年轻人创业的天堂,实现梦想的好地方。”前不久,一对来浙江杭州旅游的年轻夫妻特意赶到梦想小镇感受众创空间。梦想小镇举办的梦想大讲堂、投融资对接会、极客项目问诊室等创新创业系列活动,吸引了很多创业者来到这里。
目前,梦想小镇集聚创业项目1258个、创业人才1.21万名,有130个项目获得百万元以上融资,融资总额达43.4亿元,逐渐成为众创空间的新样板、特色小镇的新范式。
从一个沉寂的老集镇到生机勃勃的创业乐园,位于杭州市余杭区仓前镇的梦想小镇实现了华丽转身,也见证着国土人默默的努力。为了保障梦想小镇等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用地需求,杭州市国土资源局从创新型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出发,探索改革创新产业用地管理模式,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产业用地管理新政。杭州市明确年度新增用地指标用于工业用地项目建设的,原则上用于保障国家级开发区、省级产业集聚区和省级开发区;其他产业项目用地原则上通过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来解决。供地方式则根据产业项目的正常生命周期和行业特点,提出了“菜单式”供地选择,其中重大招商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经济产业等鼓励类产业用地的土地出让年限按50年确定,实行一次性整体出让;产业用地土地出让年限按30年确定的,土地出让起价按照0.6系数确定,实行“先租后让”或一次性整体出让。
“曾经荒废闲置的12幢老旧粮仓变身众创空间,是当地人乐此不疲的话题。”据杭州市国土资源局余杭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梦想小镇已建成部分用地面积约1400亩,主要利用仓前老集镇的粮仓用地以及集镇内其余旧城镇、旧厂区等低效用地进行再开发建设。小镇建设对原有粮仓、具备保留价值的老集镇房屋等建筑实施改造,拆建了布局散乱、不符合规划要求、有安全隐患的房屋,既保留了历史街区的原有风貌,也使逐渐沉寂的老集镇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目前,所里对梦想小镇三期用地遇到的征地难题提出解决办法,并主动配合推进梦想小镇四期农转用、征收手续的办理。”据杭州市余杭分局未来科技城国土资源所工作人员介绍,该所以“服务重点项目”为己任,全程参与重点项目用地环节,全所人员实行分片负责制,重大项目对接实行联系人制度,及时掌握重大建设项目最新的选址、征迁、指标需求等情况,为小镇建设提供服务。
古田小镇:生态新村扮靓红色圣地
小镇特色: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古田镇打造红色圣地。
资源保障:根据“星火源、红古田,自然衣、绿家园”为一体的建设需求提供用地保障,重点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民生工程项目推出了一系列保障措施。
▲古田镇
“古田红色文化底蕴深厚,我们一家人过来接受红色传统教育,也感受下这里的良好生态。”2月16日上午,来自江西赣州市游客来参观古田会议纪念馆和古田会议旧址。据古田会议纪念馆副馆长胡志豪介绍,春节长假期间每天都有一万多位游客来瞻仰古田会议会址,古田小镇的红色旅游越来越火。
古田镇党委、政府围绕“红色圣地、生态古田”的发展目标,致力于打造“星火源、红古田,自然衣、绿家园”为一体的红色小镇,已颇具成效。镇政府统一建设的古田新村,一期60多套新房基本建成,这些徽式新房与古村落风貌一脉相承。设计者在规划实施前就广泛征求了当地村民的意见,突出了实用性和美观。穿行在古田小镇,随处可见充满客家元素的传统民居围龙屋和马头墙。
“近年来,通过实施小镇环境整治,拆除小镇周边‘空心房’3.2万平方米。”古田镇国土资源所所长杨其元说,“我们想把旅游产业发展起来,将红色文化传播出去,实现在保护开发中形成良性循环。”为了服务好古田红色小镇建设,上杭县国土资源局及时调整完善了古田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古田国土资源所则重点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民生工程项目创新工作方式,制定了小镇村民建设用地审批程序及其流程示意图,推出了一系列便民措施,编印了古田小镇村民建房申请一次性告知书,指导群众依法办理用地手续,全力做好用地保障和建设项目用地前期服务。
伏羲小镇:合理规划打好特色文化牌
小镇特色:河北省新乐市何家庄村依托伏羲文化打造旅游小镇。
资源保障:以优化文化产业用地为抓手,2017年支持伏羲观光项目用地规模500余亩,要求不占或少占耕地,景区园区不建高层建筑物,古物建筑维修尽量保持原貌和风格。
▲伏羲文化旅游小镇
伏羲文化旅游小镇位于河北省新乐市何家庄村,是河北省重点打造的80个特色小镇之一,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华裔同胞来此寻根祭祖。记者从新乐市国土资源局规划科了解到,该局以优化文化产业用地为抓手,2017年支持伏羲观光用地项目规模500余亩。
说起500亩的用地规模,规划科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关于特色伏羲文化旅游小镇用地项目,曾出现意见分歧,有些同志认为全市用地指标本来紧缺,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应更多地投向市工业园区;而还有些同志认为,投向特色小镇更为科学持久,有益资源保护和生态环保修复,还可以促进其他产业发展。经过反复调研和沟通,最终在土地资源非常紧缺的情况下,挤出500亩用地指标支持伏羲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发展。
对于用地,该局还强调,特色小镇设计和建设应不占或少占耕地,景区园区不建高层建筑物,古物建筑维修应尽量保持原貌和风格。特色小镇建设要在科学规划基础上,依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合理规划用地规模,不能贪大冒进。
水乡古镇:古风古韵焕发现代生机
小镇特色:安徽省肥西县三河镇打造水乡古镇。
资源保障: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完好保存古镇传统建筑群和历史街区,同时恢复重现“三道河、河三道”的水乡风貌,形成绿水相映的生态环境。
▲三河古镇
三河镇是皖中地区最大、最古老的建制镇,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发展历程,古称“鹊岸”“鹊渚”,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知名旅游景区。安徽省肥西县三河镇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一步一步地精心打造景区,如今基本恢复了“晚清时期、皖中徽派”的古镇历史风格,完好地保存了古镇传统建筑群和历史街区。同时,该镇还打造了三角岛、护城河等多个景点公园,恢复重现了“三道河、河三道”的水乡古镇风貌,形成绿水相映的生态环境。
走进三河古镇,小南河从古镇景区穿流而过,两岸的古街古巷、亭台楼阁、画舫、垂柳及河上的古桥,处处展示着江南水乡独特的风韵。游客或漫步古桥,或兴致勃勃地坐上仿古游船畅行在河中……老街老巷都挂上了大红灯笼、中国结,各种招牌五颜六色,一家家小商店里商品琳琅满目,游客熙熙攘攘,村民们笑迎来往宾客……
“这里的现代新貌与景区的古风古韵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农民旱涝保收,过上了好日子。没有国土资源部门的项目支持,很难在短期内达到如此效果。”据三河镇常务副镇长王业贤介绍,过去三河镇路况差不说,方圆几十公里内村庄破旧,星星点点地散落着,田地高低不平靠天收,着实煞风景。近年来,在国土资源部门的支持下,三河镇持续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拆迁房屋总面积达850.7万平方米,新增耕地1640亩,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当地国土资源部门服务监管做得也到位,几十年来没有发现一宗既成违法用地,仅2016年以来就新增建设用地面积1347亩,为景区的建设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电商小镇:念活“电商经”走上致富路
小镇特色:江苏省睢宁县沙集镇因电商而闻名。
资源保障:试点同一乡镇范围内村庄建设用地布局调整,推动人口向集中居住区集中,耕地向高效规模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为实现电商企业的集约、集聚、集群发展提供空间。
▲沙集镇
江苏省睢宁县沙集镇仅有6万人,却有超过1万家的农民电商,素有“全国淘宝第一镇”之称。网店覆盖淘宝、天猫商城、京东、阿里巴巴等交易平台,产品销往世界各地。2017年5月,沙集镇电商小镇成功入围江苏省首批特色小镇,成为徐州地区唯一入选的省级特色小镇。2017年全年实现交易额88.9亿元,仅“双十一”当天交易额就突破4.9亿元。
而就在10多年前,沙集镇还是一个典型的贫困镇,“户户种小麦、路北磨面粉,联合烧砖瓦、全乡收破烂”的顺口溜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2006年,沙集镇家具网销兴起,农民开始通过电商平台生产销售家具。历经10余年的摸爬滚打,现在电商产业已经代替传统农业成为全镇主导产业,全镇现有网店1.6万个,实体企业1693家,物流快递公司136家,带动2.5万人就业,吸引外来务工人员1万余人,辐射带动周边50公里范围内农民共同致富。2017年全镇农村人均纯收入1.9万元,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近8000元。
为了促进电商产业集聚、要素集中、企业集群,沙集镇启动建设电子商务创业园,打造集生产、电商、物流、服务于一体的电商产业基地,通过节约集约用地推动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布局升级。为了破解用地瓶颈,睢宁县国土资源部门向江苏省国土资源厅申报将沙集镇列为全省第二批同一乡镇范围内村庄建设用地布局调整试点镇。通过实施农村拆旧区复垦以及建设用地和农用地的布局调整优化,实现“耕地数量有增加、建设用地总量有减少、镇村布局更优化、农村环境有改善”,着力打造“人口向集中居住区集中、耕地向高效规模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的现代化小城镇。目前,该镇试点任务已经顺利完成,验收新增耕地近300亩。另外,通过工矿废弃地复垦、高标准基本农田整理和土地增减挂钩等项目新增土地300余亩。2017年,睢宁县国土资源部门又将沙集镇申报为全省第三批同一乡镇范围内村庄建设用地布局调整试点镇,为沙集镇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据沙集镇党委书记杨帆介绍,沙集镇实施同一乡镇范围内村庄建设用地布局调整试点,并将土地整治新增土地按照标准化农田、储备用地和工业园区用地进行综合分类利用,建设新的标准化园区,吸纳年销售额超2000万的网商企业入驻,为电商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全力打造“沙集模式”升级版。
瓷器古镇:盘活存量发展钧瓷产业
小镇特色: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弘扬钧瓷文化。
资源保障:盘活利用因兼并重组或资源整合等政策调整关闭取缔的煤矿、铸造厂等企业占地以及闲置小厂院、小库房等存量土地来保障各类建设项目用地需求,节约耕地15.3公顷。
▲神垕古镇
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因钧瓷而得名,因陶瓷而兴盛。5000多年陶瓷文化的积淀,1000多年钧瓷艺术的传承,造就了这座千年古镇,也因此入选第一批国家级特色小镇。
在原有建筑基础上修缮改造后的神垕老街焕然一新,灰墙蓝瓦、古色古香的明清院落,流露着古镇的悠久历史和古朴民风;老街两侧店铺林立,各色商品琳琅满目,特别是色彩斑斓、精细别致的钧瓷制品令游客驻足良久……
为了解决神垕镇建设用地总规模和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布局、位置等方面限制因素,禹州市国土资源局积极建言献策,在广泛征求涉及乡镇及规划、住建等部门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结合神垕古镇旅游开发建设需求,积极建议市政府在规划建设用地指标分配上尽可能向神垕镇倾斜。对神垕镇规划期内原有148.77公顷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不作调整,由神垕镇根据“特色小镇”开发建设实际需求统筹谋划、科学安排,合理调配使用。
禹州市国土资源局坚持根据项目建设进展和规划建设指标需求情况现场办公,主动服务,加强规划用地指标使用方面的跟踪指导,实行总量控制,进一步促进了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的优化使用。针对以钧瓷产业为主的餐饮、文化、旅游综合体等各类建设项目用地需求不断增大,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实际,该局对神垕镇辖区内因兼并重组或资源整合等政策调整关闭取缔的煤矿、铸造厂等企业占地以及闲置小厂院、小库房等进行摸底排查,本着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在充分了解供需双方意愿的基础上耐心加以政策引导和沟通协调,实施“腾笼换鸟”和盘活利用,节约耕地15.3公顷。
充足的用地保障和良好的服务,使神垕古镇旅游开发项目如鱼得水,如今已顺利完成了如伯灵翁庙、徐家院、郗家院、陶瓷官署等重点院落和沿街门店等老街修复项目,同时还完成了钧瓷文化主题公园主体建筑及停车场、绿化景观工程,游客服务中心和旅游公厕建设工程,建业钧瓷文化街工程等改造提升项目。
冰雪小镇: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小镇特色: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碱厂镇发展冰雪产业。
资源保障:龙道沟建成集滑雪、观光、休闲、农家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特色景区,总面积1.6万亩,利用冰雪资源和空闲地深挖旅游潜力,使过去资源日渐枯竭的山沟嬗变为如今的“生态宝库”。
▲龙道沟滑雪场
游客脚踏皑皑白雪,呼吸纯净空气,环抱百年老树,饱览北国风光……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碱厂镇王崴村的龙道沟风景区游人不断,冬季旅游产业特别火爆,成为远近闻名的冰雪小镇。
过去,王崴子村的村民靠开采煤矿为生,最多时村周边有大大小小煤矿60多家,随着国家对煤矿的关停,村民没有了经济来源。为了破解村经济发展的难题,王崴村在当地国土资源部门的支持下,经过实地调研后召开村民大会征求意见,全村420户共2000多名村民一致同意集体入股开发龙道沟风景区,村集体将占地补偿款用于景区开发。当地国土资源部门在规划、测量、用地方面给予保障,在停车场、民宿房规划建设上给予指导。经过两年修建,龙道沟建成新兴的集滑雪、观光、休闲、农家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特色景区,总面积1.6万亩,全长6.5公里,从过去资源日渐枯竭的山沟变为现在的“生态宝库”。
“冬天龙道沟对外营业的冰雪项目有冰爬犁、雪圈滑雪、百米冰瀑、千米滑雪等,发展冬季冰雪游不仅破解了景区‘半年闲’的问题,还为村集体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入。”据县国土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打造冬季旅游项目,景区投入3000余万元用于修建完善各类设施。县国土资源局包村工作队和村党支部,利用大雪封地和空闲地深挖旅游潜力,巧用村域旅游资源开发冬季旅游项目,使王崴村龙道沟成为该市冬季旅游一道新的风景线。
碱厂镇用实践证明了,不仅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文章来源:i自然全媒体
欢迎拨打一对一免费咨询电话:
13816360548
您也可以咨询我们的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