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消费主义正在影响着商业的变革,从“消失的附近”到“寻回附近”,“附近”一词被频繁地提及,我们应该注意到,在物质需求日益得到满足的今天,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现在的人们看似群居,实则内心孤独,寻回附近本质上也是在追寻一种“社区感”,而这种“社区感”其实并不局限于地理位置。怎样重新赢得新时代的消费者就成为了我们要思考的课题,要基于情感化设计背景,对社区商业空间进行体验式设计,才能为大众提供更多情感体验,提升商业空间的审美价值。
在观察热门社区商业项目的背后,我们发现社区商业的趋势正在转向更加注重公共空间的营造。商业场景和日常生活场景的比例被重新调整,社区商业中的日常感被放大,同时创造出公共空间的非日常感。这种趋势为社区商业注入新的活力,使其成为人们向往的非日常体验场所,并实现社区商业与人文的完美融合。
今天我们重点分析两个开业的社区公园商业街区代表案例:成都麓坊中心和北京檀谷。
成都 麓坊中心
麓坊中心是全国唯一一个串联陆路公园与水域公园形态的商业,并且用5万㎡商业 13万㎡公园的配比首创极致公园场景下的商业环境。麓坊将130000㎡的公园构建为6大社交场景,包含:森系生活、宠物友好、运动潮流、青年娱乐、城市微度假、家庭成长。
麓坊中心分为a馆和b馆,a馆开业在先,b馆也于去年5月开业。麓坊中心是麓湖商业全新打造的区域级“社交生活中心”,在内容构建上不局限于传统的消费品牌,而是以“深度参与”和“深度社交”的核心理念构建消费场景,将公共空间交还给热爱生活的人。
麓坊中心a馆与b馆被道路割裂,无法形成整体项目感官体验,核心动线缺失,内部道路受限于消防通道及扑救面的影响,狭窄,缺乏人气,外部城市界面常年施工,灰尘弥漫,噪音不断,城市界面不佳。
麓坊中心改造前
基于以上问题,设计需要整体规划,采用“自然缝合,绿色渗透”的设计思路形成公园商业重要内核,将生态手段缝合街区,构成生态空间基底,将原本负面的市政道路转换成麓坊商圈的公园活力核心,并将自然生态渗透整个项目。
公园商业活力核心
设计用富有变化的游逛动线与灵动的景观布局满足日常社交、游逛、休憩等公共需求, 利用蜿蜒动线创造节点空间,置入主题性功能,同时利用场地的地形特征,形成轻松自然的草坪空间、林荫花园台地、缤纷活力的水广场三个不同主题的功能空间。
缤纷活力的水广场
林荫花园台地
草坪空间
于去年亮相的麓坊中心b馆,呈现了更加多彩的空间氛围。麓坊中心b馆建筑围合出多条巷道空间,其巷道视线与麓坊街串联,基于此,麓坊街在视线交叉的三个端头设置“突出”的灯光装置雕塑,引导人流进入麓坊街,同时雕塑串联l型的麓坊街,加强景观体验的完整性。
分析图,diagram ©未见筑
顶视图 ©存在建筑
项目概览 ©存在建筑
望向街道远处©存在建筑
两栋塔楼的退台式底商在这里环绕成一处相对封闭的广场商业区,场域具有商业公建的诸多典型特征,开阔的楼间广场与二层露台,大面积不同颜色玻璃幕墙与多种颜色铝板运用,为了提亮大面积灰蓝色幕墙基底而进行的材料与色彩拼贴。公园与商业的有机连接处理的非常好,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关联性强。长廊、阶梯、下沉广场、露台、屋顶等开放式的空间营造的场景符合当下商业空间趋势。
舒适的街道空间©存在建筑
景观元素特写 ©存在建筑
由街道望向伞廊©存在建筑
麓坊中心b馆营造了开放式的公共空间,再局部的二层设计了伞廊构造,从整个立面梳理,由上到下包含了顶部盖板、v字钢结构柱、侧招、广告logo牌、接花池雨链、木质外摆地台、花池、栏杆顶部小吧台、竖向扁铁栏杆等,细节感满满,构成了一个丰富的、兼具多功能的、趣味感十足的建筑空间。
公共空间©存在建筑
伞廊特写©存在建筑
丰富的光影©存在建筑
北京 檀谷
北京檀谷,是一个现在已经被北京人广泛熟识的全新生活方式的聚落场。檀谷小镇位于北京西部的潭柘寺镇,由京投发展进行规划、开发与运营,计划逐渐打造成为以“城市山居,学园市镇”为愿景的未来生活方式小镇。檀谷借此在传统地产楼盘、浅山别墅基础上,探索带有先锋性和实验性的商业新物种,以创新生活方式营造作为内核,不断构建起丰富的商业与内容生态,希望成为能够吸引都市人的城市山系慢生活及微度假目的地。
项目区位图 © 大椽设计
早在2017年,这个项目及其所处的门头沟区域在北京的认知地图 上还属于一片空白。4年前,檀谷在一整套新的商业观念和理论的支持下,用群体共创的方式开始一系列探索和转型。2022年,集“公园、商区、剧场、展厅”体验场景于一体的休闲空间慢闪公园完成升级并重新开放。
慢闪公园
檀谷片区商业改造历程 © 大椽设计
慢闪公园与c4沿河商街、隔河对望的c8水岸商街共同构成了檀谷现有的商业板块。随着c8商业街区开放,单向街&十三邀小酒馆、三克映画、大水花艺术中心、洛嘉儿童等,将自然、艺术、文化、亲子、运动、潮流等元素融入山居生活,搭建“公园 商业 剧场 展厅”的融合式场景。
c4 商街改造前场地 © 大椽设计
c4 商街改造后 © rudyku
c8 整体街区 © rudyku
c8 洛嘉自然探索中心改造 © rudyku
三克映画 内庭参与改造 © rudyku
作为“家门口的公园”, 慢闪公园围绕檀谷在有限的空间内,打造天境、秘境、人境三个场景,通过独特的“自然美学”将多主题相互串联。慢闪公园入口以曲面景墙及异形廊架共同组成,视觉上弱化了公园的边界;公园主张亲近自然,以山石、草地、植物、水系点缀空间;公园内分布不同类型主题区,环园水系延活动动线串联各个区域,结合不同主题和视角;场地内散布着各类自然主题、趣味主题的艺术雕塑。园林与雕塑相互渗透和融合,塑造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观赏性强的景观空间。
景观分区
檀谷内部商业街区的空间改造,也非常有亮点,向内延展业态和主理人文化、向外拓展外部空间和生活场景。
c4 野人牧坊联动的空间外拓 © rudyku
丽卡宠物的檐下拓展空间成为骑友的日常休憩场所 © rudyku
在规划之初,项目明确了以下几点改造目标:
①奠定c4商业街区整体基调底色
②建筑、景观、主理人联动的外部空间设计
③拓展空间 建构每一位主理人的精神花园
④运营前置 多设计师共创的冲突与多元
⑤帮助洛嘉建立一座mini自然博物馆
⑥帮助公区公共空间品质提升与激活 做更有利的布局方式 ……
lica&pet 宠物互动的人群 © rudyku
消费者对现代商业的需求,越来越多地转向精神世界,社交“搭子”逐渐成为年轻人一种新型的社交关系。c4商街以frienday骑行文化空间成为整个片区的聚落核心。设计师在商街店铺前均考虑便利停靠点与休息长椅。强互动的橱窗展示和u玻凸显的主入口更加呼应年轻社群的张力。
frienday 骑行文化空间 © rudyku
骑行社群的聚集核心区 © rudyku
从室内望向的骑行外广场 © rudyku
用地西侧有接近30-80米的景观纵深。用挖土填方的方式抬高暗涵顶部标高(近6米高差),通过景观、商铺联动,用多主题空间组织入口、广场、高差的同时为业主及外来客群提供足够丰富的外部活动空间。
berry beans/六虎家 © rudyku
berry beans 内退让渡出一片灰空间形成一方自然庭院。公共空间连同生态资源以立面渗透的方式,不断向内延展,成为更大范围内居民活动使用的公共复合界面。
入口让渡的一方庭院 © tanko 官方网站
10.5米面宽的店铺立面以干净简洁的实体微水泥搭配定制的灯具设计成为文艺青年的打卡地。唯一面向室外的独立窗体提供给人独自冥想的精神空间。
berry beans 主立面改造 © rudyku
c8街区中,打造了一座儿童mini博物馆,围绕着这一核心建筑设计了一系列的特色场景空间,有提供交通与活动内容的大台阶,台阶另外一侧通过绿植软化和地库入口的交接界面,让渡出的空间成为人们休憩停留的区域。台阶旁的地库入口改造为公共交流区,联动室内外的街区。
c8 洛嘉自然探索 © rudyku
提供交通与活动内容的大台阶 © rudyku
景墙与儿童的互动 © rudyku
室内外联合的教学场景 © rudyku
小 结
成都麓坊中心的极致公园场景,是对社区商业街区空间秩序的打破,“无边界”是它的关键词,与其说在街区中创造社区公园体验,不妨说是在公园中养成社区商业。
北京檀谷更是因地制宜,将生活场景和自然美学深度融合,创造出很多艺术和生活体验的新高地。
总结这两个项目,都有着相似之处:
生态资源的放大、弱化商业的边界、用更开放式的商业空间承载多重体验、向内培育主理人文化、滋生街区独特的文化艺术内容、为社区居民提供新型社交方式、完美融合社区和商业。
创造新生和还原场景,从不相悖。从设计师的角度,我们相信未来的商业空间的趋势重点,一定是与人们距离最近的社区公共空间。
究竟是做社区还是做商业?不妨让社区公共空间来呈现这个答案。
文章来源:畅硕商业设计
欢迎拨打一对一免费咨询电话:
13816360548
您也可以咨询我们的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