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红色旅游受到高度重视,多次被写入国家级政策文件。蕴含着巨大潜力的红色旅游,已然成为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风口”。
今年以来,井冈山、遵义、延安等“老牌”红色旅游地依旧火热,嘉兴、临沂、新县等也成为红色旅游的新兴目的地。还有数据显示,红色旅游消费群体中,35岁以下的年轻群体占出游人数比重为66%,亲子游群体出游人数占比为36%。
红色旅游为什么如此红火?如何让红色旅游做到“圈粉”更“圈心”?
红色旅游资源包含哪些?
红色旅游以红色资源为内涵。这些红色资源包括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重要旧址、遗址、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红色资源,重要档案、文献、手稿、声像资料等可移动红色资源,以及文艺作品、口述记忆等非物质红色资源。
通过红色旅游,来到革命遗址、纪念馆、博物馆等场所,人们更直观地看到革命先辈的生活环境,沿着他们的足迹感受峥嵘岁月。
比如,在湖南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那件被毛主席穿了20多年的睡衣,一共有73个补丁,诉说着老一辈革命家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在江西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那历经战火洗礼的“莲花一支枪”,展示着革命先辈不畏流血牺牲、舍命保枪的精神和姿态——枪在火种在,星火要燎原。
与此同时,大量红色资源分布在革命老区、偏远乡村等。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一些地方逐渐成为修养身心的好场所。人们在接受红色精神洗礼的同时,也可在青山绿水间放松身心。
例如,西柏坡镇北庄村作为歌曲《团结就是力量》的诞生地,深挖村庄红色资源,打造村史馆、团结书屋、团结食堂、精品民宿等项目,推动红色旅游与自然生态、红色研学、民俗体验等相结合,有效激发了红色资源的“乘数效应”,擦亮了“团结唱响地、幸福北庄村”的乡村振兴品牌。
此外,随着“文创热”的到来,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文创产品受到年轻人的青睐。北京鲁迅博物馆、北大红楼等红色地标成为了年轻人游览打卡的热门地点。北京鲁迅博物馆的新青年帆布包、新青年笔记本、“鲁迅先生说”贴纸等文创产品成为“人气文创”,甚至在社交网络上还会有网友彼此提醒,“蹲了好久”“现在有货了,快去买!”
为什么红色旅游越来越吸引年轻人?
文化自信激励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人们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不断增强。大家自豪于祖国的强大,也更渴望深入了解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故事。因此,打卡红色经典正在成为年轻人展现文化自信、表达爱国热情的新方式。
革命历史教育人。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去红色景点,是为了引导孩子走近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过去,孩子们可能只从书本上读到过一些故事,但对这些故事发生的背景、意义等缺乏直观而深入的了解。置身红色景点,重温红色故事,有助于孩子们从小涵养家国情怀,培养艰苦奋斗的作风。
手段创新吸引人。现如今,不少红色旅游目的地引入现代科技手段,用新的打开方式充盈游览内容,把展陈模式、讲述方式从静态单一的变为动态多样的。比如,走进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在声光技术、裸眼3d技术等的加持下,参观的沉浸感更强,仿佛把人“拉回”到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上海1925书局推出的红色剧本杀活动等,也让红色旅游拥有更多解锁方式,深受年轻游客喜爱。
红色影视鼓舞人。近年来,一系列以革命历史为题材的影视作品热播,观众在追剧的同时,也对电视剧的取景地产生更多的好奇心。比如,电视剧《觉醒年代》的热播,让《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北大红楼等地成为不少年轻人的出游新坐标、网红打卡地。
如何让红色旅游做到“圈粉”更“圈心”?
红色旅游不仅仅只是游览和拍照,更重要的是通过讲述革命故事,传承红色精神。
一方面,要尊重历史,在遵循真实性、严肃性的基础上,深挖革命文物背后的情感共鸣点,讲述更为立体、生动、鲜活的历史人物与故事。
另一方面,可以将红色文化“解码”再“编码”,打造红色文艺作品,让历史场景“扑面而来”。比如,大型红色舞台剧《重庆·1949》、沉浸式实景剧《那年八一》,以生动的表演形式再现革命历史,增强了红色文化的“磁场”,叫好又叫座。
百年党史是由一个个红色资源串联而成的。将这些资源“串珠成链”,形成一条完整的红色旅游线路,有助于人们系统全面地理解壮阔的历史画卷。
比如,福建省福州市红色资源星罗棋布,现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29处。福州市在深入开展红色资源专项调查、建立红色资源数据库、全面摸清红色“家底”的基础上,对区域内的红色资源进行系统整合,打造多条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同时,也需要整合各类生态和文化资源,延长红色旅游产业链,形成“乘数效应”。比如,贵州遵义围绕“长征路”,探索“红色 农旅”“红色 研学”等模式,为游客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旅游体验。
红色文化是发展红色旅游的根基。一方面,要摸清“家底”,可结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深入开展红色资源专项调查。另一方面,应当通过相应制度规范,捍卫红色遗址、文物和纪念地的“硬界限”。
比如,于今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江苏省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机制。于今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浙江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提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主题相近、区域相邻的不可移动红色资源,实施集中连片整体规划和保护”,明确“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应当坚持正确党史观,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抵制庸俗化、娱乐化”。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是文旅融合的目的,也是红色文旅发展的实践导则。当前,沉浸式体验已成为文旅行业中的“高频词”,通过发挥沉浸式体验的优势,将红色文旅资源融入旅游行程中,让参与者深刻感受到红色文旅资源的魅力,进而推动红色文旅形象出圈。
从物理空间角度来看:
一方面,相关主体可以根据具体存在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延展和创新,打造实体与虚拟空间并存的物理空间,通过数字沉浸和参与者感官的联觉反作用于实体空间,继而重构虚拟空间内的场景,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让参与者全面感受红色文化。
另一方面,交互设计在沉浸式体验中的应用对增强空间真实感也十分重要,人机交互能够使参与者深度沉浸于所展示的物理空间中,避免文化背景等客观因素影响红色文化的科普效果,让更多人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红色旅游形象的认知,进而增强红色文化科普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扩展红色旅游形象的传播渠道。
从精神空间角度来看:
对沉浸式体验在红色旅游中的应用,应基于参与者的情绪反应和情感节奏进行优化,并结合数字技术强化参与者的情感互动、身心互动,注重精神内涵的具体化、形象化、多元化表达。当前,公众的文化消费观念具有多元和多变的特征,在红色旅游沉浸式体验中,要打造“红 n”的融合发展道路,通过多渠道的开发使红色文化下沉到不同群体中并与之产生精神交互,进而增强红色旅游与参与者之间的联系,强化参与者的文化认同感和精神归属感。
欢迎拨打一对一免费咨询电话:
13816360548
您也可以咨询我们的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