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有文化没旅游,有文化没内涵,有文化没特色”的现象泛滥,“有文化没思想,有文化没创意”的问题严重。
“有文化没灵魂”是旅游最大的问题,是旅游真正可怕的问题。
1、有文化,没旅游
说有文化没旅游,并非危言耸听。其背后反映的深层次问题是旅游文化难以突破的困局,具体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坚持所谓的“纯文化”路线,从根本上拒绝旅游,就比如有的博物馆,一昧地讲求文化的纯净,忽略了旅游的趣味。另一种是坚持文化为旅游所利用,但错误地认为,文化有了,使命也就结束了,“有文化没旅游”,这样的“文化”自然枯燥、乏味,无锡统一嘉园景区就是如此。
无锡统一嘉园荒废建筑 图源@网络公开
无锡统一嘉园,这座斥资5亿打造,花费7年时间建造的“秘境”,2001开园后曾风靡一时,吸引着无数游客的目光。但开业短短4年后,统一嘉园就宣布破产,从曾经的灯火辉煌变成了寂静无声的废墟。从2018年到2022年,统一嘉园一共被进行了7次拍卖,起拍价格从3.03亿元一降再降到1.81亿元,但都以流拍告终。直到2022年,景区才以更低的价格1.16亿元成交,这段名为“统一嘉园”的故事终于成为了历史。
2、有文化,没内涵
文化挖掘浅尝辄止,流于表面和表象,缺乏深度,缺少内涵,甚至不排除功利主义倾向,结果往往造成旅游产品文化的庸俗化。
以甘肃的玉门关为例。提到玉门关,“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想必这句诗已然浮现在很多人脑海当中。玉门关作为我国曾经的边境要塞,曾经是非常的繁荣,有很多文人骚客都曾来此一游,因此也在玉门关留下了非常多著名的诗句,让玉门关这个地方名扬天下。
到了现代,很多游客前来甘肃旅游,玉门关也是必去景点之一。但是很遗憾,大多数游客来到这里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玉门关旅游景区里的小方盘城遗址、石碑、古城墙等,虽然为游客证明了曾经的玉门关是真实存在的,但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项目,“玉门关文化”的内涵难以呈现,游客更难有好的旅游体验。
玉门关遗址 图源@网络公开
3、有文化,没特色
在现代的文化旅游热潮中,人们见得最多的是性质类似、标准化的模仿物,根本没有突出各自的特色。许多旅游产品没有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他们都只是突出了同类文化的共性而没有表现个性,表现了同类文化的一般性特征而忽略了个体性特征。
最常见的就是千篇一律的古镇。从乌镇名声打响起,中国便形成了古镇热,打造出了许多“古镇”。很多古镇比如丽江古镇、凤凰古城等等,本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风情,有特色的民间习俗,然而却在旅游发展中引入大量的客栈、商家等商业元素,之后通通化身为各种小商品售卖中心。游客所向往的那种百年、千年酝酿出来的古旧、原始之感,也便被商业化、同质化破坏殆尽。许多古镇除了名字有所不同,其余的都是千篇一律,千镇一面,有文化没特色。
北京古北水镇夜景 图源@环球旅行
坐落于北京市密云区古北口镇司马台村,与雄伟的司马台长城相邻而居,因其地处古北口要隘,且建筑风格宛若江南水乡的乌镇,故得名古北水镇。古镇风光旖旎,建筑精美。夜幕低垂时,古镇更添几分梦幻色彩,华灯初上后,建筑群错落有致,蔚为壮观。然而,岁月流转,古北水镇亦难逃盛极而衰的宿命,游客渐稀。究其原因,过度的商业化使此地更像是一座庞大的购物乐园,削弱了古北水镇原本深邃的文化底蕴与历史沧桑感,令游客难以全然沉浸于那份古朴的历史文化氛围之中。
4、有文化,没思想
在传统的旅游文化开发中,由于理论上缺乏创新,人们对于文化的选择往往囿于一定的框架之内,这就造成了许多旅游产品开发往往是复原场景,复原文化景观,是表现文化的躯壳而不是文化的思想。而从旅游实践上来看,缺乏思想对于旅游产品来讲是致命的。
最严重的便是遗址旅游,很多遗址旅游开发的核心问题不在于忽视了文化保护或旅游开发,而是在于无法在挖掘遗址的文化价值的同时,呈现旅游价值。在开发中,他们更重视的是在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进行遗址的复原或重建,从视觉上让游客感受到遗址的文物价值,即在其历史、考古、稀有程度、艺术、学术等方面的价值,而忽略了文化旅游的思想,即要让游客感受到旅游价值,让遗址文化带给游客文化上的感悟、情境上的沉浸、历史上的回溯,在旅游的食、住、行、游、购、娱要素中获得的不同的体验。
王者荣耀与敦煌研究院推出的英雄杨玉环联动皮肤——遇见飞天 图源@网络公开
2023年敦煌全市旅游接待约1682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6.22亿元。如此耀眼的旅游业成绩单,核心密码就在于其以独特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禀赋为基础,不断向其他行业领域拓展融合。在敦煌这片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土地上,文旅产业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不断释放出新的能量。各产业为旅游经济注入新活力的同时,文旅也赋能了各行业。座无虚席的演出、人头攒动的展会,遍布全城的研学团队、玩家中炙手可热的游戏拓展产品……“敦煌文化”与“旅游 ”实现了相得益彰的共赢局面。
5、有文化,没创意
文化需要创意,旅游中能把文化综合运用进行创意的并不多。这种问题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文化展示不丰满,流于文化的表层和形式,难以触及到它的灵魂和实质,从而形成旅游文化的结构性缺陷,致使旅游产品缺乏新意。
这样的现象常见于中国的博物馆、各个古镇、各类民俗文化村。例如,有些博物馆只有展品陈列,再加上小商品售卖,只有死的文化平铺直叙,没有活的文化刺激市场。在小商品上也缺乏文化创意,地理位置上相差十万八千里的两个博物馆,卖的纪念品也许一模一样,都是各种明信片、本子、书签,毫无购买欲望。古镇和民俗文化村就更不必再说,不过是建筑上的照搬和各种一模一样的商店罢了,即使天南海北,也是换汤不换药,毫无创新可谈。
甘肃博物馆文创整新活 图源@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两年前,甘肃省博物馆曾以一只丑萌丑萌的绿色铜奔马火爆全网。最近,甘肃省博物馆的“毛绒麻辣烫”“什锦砂锅”又火了!这次的文创新品囊括了好多地方特产和兰州美食,看到这些,不仅心动,还想行动~游客购买的过程就像玩过家家,挑选好菜品后,工作人员会询问口味喜好,洒上“秘制酱料”,完成一系列烹饪动作,再把这碗“香喷喷”的麻辣烫打包给顾客。
想要真正打造一个能够吸引游客目光,并且能满足游客旅游需求的旅游项目,创意上的苦心雕琢是必走之路。旅游项目的设计,既要挖掘文化,对文化进行传承和保护;更要融合特色鲜明的各类产业,丰富产品体系,让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相得益彰。从而便可在旅游项目中形成三个大世界:一个“博采众长并别有风情”的文化世界、一个“陶情适性并流连忘返”的游憩世界、一个“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的桃源世界。
结语:我们深知旅游灵魂之美,却又不得不叹息旅游灵魂的哀愁;同时,我们也深知旅游灵魂的重要性,但在旅游灵魂的探索上却还有很多路要走。
文章来源:复思文旅
欢迎拨打一对一免费咨询电话:
13816360548
您也可以咨询我们的在线客服